场外客流数据
潜客数:一般会结合该客群的年龄段、性别、消费力和消费习惯等属性进行综合分析,便于商场进行业态组合和营销活动设计;但由于采集数据比较难,往往只有项目前策阶段或项目调整时会考虑做,一般也是找第三方专业机构来做。
人流量:了解人流量的意义在于分析每天经过项目的人流量有多大,又有多少流量进入了商场成为了客流,来综合分析商场或店铺的吸引力;
另外还有多少潜客没来过本项目,没有经过本项目的这些潜客都去了哪里,目前一些大数据公司可以提供这方面的方案。
场内数据
客流量:是一个考核商场(或店铺)人气的直接指标,在实际经营中非常重要,可以说不了解客流的经营团队犹如瞎人摸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会结合其他数据进行客流综合分析。
入店率:入店率指标(入店率=客流量/人流量*100%),通过入店率来分析商场/店铺的吸引力(或者说获客能力)。
由于商场在统计人流量方面比较困难,因此入店率主要是在店铺层面应用比较多,过店客流可以来帮助购物中心分析每天能够给店铺带来多少过店客流(人流量),入店率可以帮助店铺分析每天的获客能力。
提袋率:提袋率指标(提袋率=交易笔数/客流量*100%),通过提袋率来分析店铺对客流的使用效率。
若是某个店铺老是说生意不好,商场如果有店铺的入店率和提袋率两个指标,就可以很好的分析出生意不好的原因是我们给该店铺带来的过店客流不足,还是该店铺的喊客能力或品牌吸引力不够导致入店客流不足,还是因为店员销售能力或是商品结构问题导致交易成交不足。
游逛深度:游逛深度指标是指某个时间段内进入店铺的客流量除以进入商场的客流量,一般是以天为单位进行统计,是商场分析客流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一般行业平均水平是2.4个,即当商场客流是2万的时候,所有店铺客流总计是4.8万。
客流渗透率:客流渗透率指标是指某个时间段内进入商场的客流量除以商场总面积,一般是以天为单位进行统计,是商场分析客流水平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一般客流渗透率低于0.3是表示该商场客流偏少、生存艰难。
爬楼率:爬楼率指标是指某个时间段内某个楼层的客流量除以该楼层的下一层客流量,一般是以天为单位进行统计,也是客流使用效率的一个侧面考核指标。
驻店时长:是一个考核商场(或店铺)客流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目前行业内有一个可参考的平均值是93分钟。
车流量:主要是辅助分析商场中客群结构、收入水平,以便于在业态品类选择方面有所参考。
停车时长:作为驻店时长的一个辅助指标。
有了上面知识点,相信大家对于客流的价值都已经能够理解;需要越精细的数据,势必客流点位部署的也就越密集。
目前行业大概分为广场主入口级部署模式、楼层级部署模式、店铺级部署模式;针对不同模式,拿到的数据是不一样的;比如要知道爬楼率数据就必须按照楼层级部署;如果要知道游逛深度就必须按照店铺级部署。
另外是不是每家购物中心都需要做到店铺级部署模式呢?核心是要看自己项目预算和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一般来说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数据,这些数据能带来什么价值,如何结合数据辅助经营,同时经营中如何不断优化总结。有了这些方法论后再根据预算来制定客流系统部署模式相对比较合理。
因为数据本身是不直接表达价值的,核心是要应用好数据,只有这样采集到的数据意义才能体现出来。